壹、作者參考資料

        第十三課  生之歌二則

壹、作者參考資料

        一、笑語話童年

    杏林子,本名劉俠,民國三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生於西安市,祖籍是陝西省扶風縣杏林鎮。幼年隨著軍人身份的老爸,走遍大江南北,民國三十八年隨政府播遷來台,一家人胼手胝足,共度過貧苦多難的日子。

    劉家五個小孩:大姊劉儀、二姊劉俠、大弟劉侃、小弟劉儼、小妹劉儷,雖生活在物質缺乏的年代,然都能秉持「親愛精誠」的家風,沐浴著父母的慈暉。小時候,劉俠是爸爸最喜歡帶出門的小跟班,因為她模樣兒可愛,小嘴兒又甜,而且懂事、穩重,常是眾所矚目的焦點,替帥哥老爸掙足了顏面的光彩!所以父親說她是「心尖上的那一塊肉」。童年在校時,活潑好動的她,功課雖不是頂尖,鋒頭卻很健,經常參加各種競賽和演出,曾經為學校爭取不少榮譽,是師長心目中的好學生。

    在食指浩繁的軍人家庭,偶而也免不了會有手足間的摩擦和紛爭:

    「有時候遇到弟弟妹妹和我嘔氣,我也很氣爸媽為什麼不幫我,後來我發現還是林肯總統有辦法,他說:「消滅敵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他成為你的朋友。」嘿嘿!真是一點也不錯,我開始「籠絡」這三個老跟我作對的小傢伙,教他們作文,背古今文選,我的稿費也幾乎花在他們的身上,不時買點他們喜歡的小禮物。有一年,我忘了是台灣書店還是學生書局,出了一套兒童百科全書,共有十本,弟弟想要,但那套書要一百多元,我沒有那麼多錢,就寫了封信問書局是否可以分期付款(當時還沒有這種付款方式)。他們居然答應了,而且先把書寄來,弟弟的喜悅和感謝竟使我心動又辛酸。」(〈家的故事〉)

    小小年紀的劉俠竟能體會孟子說的:「愛人者,人恆愛之」的仁愛情懷,和發揮胡適先生的名言:「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的精神,實在令人折服。

劉俠也像一般小孩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此時她的生命是一片令人期待的錦繡前程。

        二、淚眼迎病魔

    劉俠曾在<歡樂時光>談到:「我的一生充滿苦難與辛酸,唯有童年,用全然的愛與歡樂譜成。」然而「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歡樂時光總是容易流逝;就在劉俠十二歲,國小即將畢業那一年,小女孩正欲展翅飛向青春之際,突然左手臂開始痠痛,後來左腳也發出腫痛的訊號,經過幾次求醫診治:先是誤診得腳氣病,缺乏維他命B,三餐改以米糠進食;後又再次誤診為腎臟炎,被下令不准吃鹽,在如此食不知味又拖延病情的情況下,只剩下一副皮包骨和一口氣了,家人方知病態嚴重,輾轉至中心診所就醫,經詳細檢查,終於確定得了罕見的「類風濕關節炎」。這一宣告,對一個原本受寵、愛美、好玩的鬼靈精而言,簡直是晴天霹靂,將她墜入無底深淵,自此便在病榻上與病魔作長期抗戰。

    「類風濕關節炎」將嬌弱的劉俠全身侵害到無所不傷。她曾嘗試各種膏、丸、湯、散,針灸、拔罐、火烤、水蒸、生吃洋蟲、用牛尿洗澡,連高山族的巫醫都看過,依然毫無起色;而關節組織逐年一個個遭受破壞,直至今日,百分之九十五的關節已失去功能,連帶四周肌肉也漸漸變形,雖曾於民國八十一年連動四次手術,但仍嚴重影響到行動、進食、睡眠等動作;不但不能走,也不能吃太硬或太大的食物,睡覺時更不能蓋上太厚的被子,有時呼吸不順暢,還得戴上氧氣罩。長久以來,劉俠已經不知道「不痛」的感覺是什麼,還能將痛的程度分成五級:小痛、中痛、大痛、劇痛、狂痛,種類又可分為:痠痛、僵痛、怪痛,這些痛常常上門找她,使她曾有痛不欲生之感,然而冰雪聰明的劉俠,不甘心人生就此畫下休止符,認為自己必須再給自己一個活著的機會。她曾於十六歲時,接受基督教的洗禮,在信仰的寄託,以及家人全心的關愛──尤其是母親的慈愛,加上自己不斷的忍著、熬著、掙扎著、奮鬥著,終由嬴弱而茁壯,由怯弱而勇敢,由灰心喪膽而生氣蓬勃。

    歷經艱難險巇,熬過病痛折磨,劉俠領悟到對付苦難最好的辦法,不是逃避它,而是面對它、擊敗它;並覺醒這是一場完全屬於自己的挑戰,必須自己去面對,沒有人能夠取代。這樣的領悟,正符合哲學大師卡謬說的:「痛苦是孤立的,誰都無法取代。」縱然與病魔長期抗戰呈膠著狀態的劉俠,將身體的悲劇,轉化成豁然自在、帶淚的輕喜劇。她說:「如果沒有這場病,或許就不會學得感恩與珍惜,勇氣與希望,或者只是個再平凡不過的平凡人。」正因如此真誠面對苦痛與挫折,以智慧、勇氣和真情,將失意轉化為堅強轉化為堅強毅力,生命的甘泉就在荒漠之中,汨汨而出了,而這股甘泉,不止救治了劉俠自己也滋潤了他人。

        三、心靈的城堡──閱讀、寫作

    劉俠自幼即喜愛閱讀,得病後,閱讀更是轉移病痛的良藥,也是排遣寂寞,消磨時間的良伴,所以她說:「唯一能止住淚水的就是書。」原本是消遣性的閱讀,進而鑑賞作品寫下讀後感;但大量的閱讀使得求書若渴的劉俠,必須勞動媽媽當起「文化大使」,劉媽媽常在晚飯後到左鄰右舍去蒐借閱書籍,來滿足女兒的求知慾,可是辛苦奔波借來的書,總不及女兒閱讀的速度,所幸最後在爸爸服務的單位──警備總部圖書館找到知識的寶庫,而母親再也不必挨家挨戶地去借書了。

    慢慢地,書開拓了劉俠新的天地,也找到了人生新的目標。年少時在病榻上,常天不亮就起來,收聽教育廣播電台齊鐵恨老師主講的「古今文選」,一方面也參加函授學校的指導,這一段苦學辛酸史,是鮮為人知的.。劉俠從十七歲開始已嘗試寫作、投稿,雖然她寫字是抱拳握筆,「在腿上放塊小木板,低著頭,弓著背,一筆一筆艱難的寫著,寫不多久,手臂往往痛得不能動。」但在方格子的世界裡,她始終怡然自樂,視為心靈的一大享受;於是寫作成為劉俠一生最大的志趣。而在被退稿和錄取的過程,一如她對病魔奮戰不懈的精神,充分發揮在筆耕的生涯上。如此艱辛的創作,她毅然完成了四十多齣劇本,十多本散文集,其鍥而不捨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而這幾年關節已不聽使喚,只好口述請秘書代為記錄,往往一上午也有八、九百字的產量,最近她正積極將投身社會運動的甘苦經驗寫成散文,為邁向「無障礙環境」的軌跡,寫下見證。

    杏林子,這個奇特又似乎帶點東洋味的筆名,是從何而來?其一是紀念自己的故鄉陝西省扶風縣杏林鎮,另一方面也向歷年來治療她的醫師們表示感激之意。(註:「杏林」即借代為醫界,本是稱頌醫生的贊詞。典故出處為:三國吳人董奉居廬山,為人治病,只索杏樹為報酬,分文不取,樹年的十萬株而成林。)而這名字已經是許多讀者迷途的南鍼、生命的導航。

 

        四、散播希望,散播愛

    劉俠女士秉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大愛,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主動積極參與殘障服務。民國五十三年時,歷經兩次手術後行動自如,便迫不及待地投入「濟弱扶傾」的工作──曾在「傷殘服務中心」、「南機場社區發展實驗中心」義務輔導傷殘兒童。她的心裡永遠惦記著殘障者的生活,盼望每一位殘障者都能「學會釣魚」,不需施捨、憐憫,只有相互提攜;於是有了「伊甸」的構想,終於在民國七十一年成立了「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推廣殘障福利及協助殘障生活。又於民國七十七年抱病與殘障團體赴教育部請願,因此大專聯考取消病殘生選填科系限制;民國七十九年劉俠有三件大事必須提及:一是促使「殘障福利法修正案」於立法院通過,二是一手推動的「中華民國殘障聯盟」正式成立,同時被推舉擔任第一屆理事長;三是榮獲吳三連社會服務獎,真是三喜臨門!從這麼輝煌的歷史來看劉俠,她這一生可以說都在為殘障者付出心力,才能有這麼多的肯定。

    「不像病人的名病人」,這句有點矛盾的話,用在劉俠的身上是最適合不過的了。因為她輔導過一些病情比她輕微的病人,以她自身成長的過程,告知生命的可貴;鼓舞他們去熱愛生命,激發奮鬥的毅力。為了嘉惠後人,劉俠還曾「犧牲形象」,被推至講台上,作為病理課的活教材;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拿來當作「範例」:

    「從前,小孩不乖,父母常拿『狼來了,老虎吃人』嚇唬孩子,沒想到,有一天我也派上了用場。有位朋友帶著她的寶貝兒女來山上看我。閒談中,提到她的兒子喜歡挑嘴,我說我小時候也一樣,這邊話猶未說完,那邊作媽媽的已經忙著教訓兒子:「聽見沒有?再挑嘴將來就跟阿姨一樣不能走路!』真是絕佳的機會教育,靈驗得很,中飯小傢伙吃了滿滿兩大碗!」(〈名病人〉)

 

        五、高唱生命之歌

    劉俠從十二歲罹患類風濕關節炎起,至三十九歲(民國六十九年)當選第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獎──金鳳獎,到目前她仍孜孜不倦地以一顆抵禦病痛纏身的信心,去行天地大愛,人間摯情,生命真諦;歌頌人生的美好,禮讚生命的璀璨與可貴。她說:

    「出院之後,我把自己奉獻給上帝,我的筆,我的生命,不再為自己而寫,不再為自己而活。我是一個沒有講壇的傳道人,天地便是我的講壇。 

    我開始了解到我永遠不可能是個「常」人,上天既然注定我是一個特殊的人,必然有祂特殊的任務。

    也直到此時,我才真正是眼中有殘,心中無殘。………

    且把缺憾還諸天地,有愛,便能包容一切!」(〈天地歲月〉)

    劉俠不斷在苦難中學習人生的功課,如同蛹必須經過掙扎,才能見到燦爛的世界;大地有了缺口,才有源源不盡的清洌泉水。所以她體認到,身體雖然殘缺,但信心是不可缺的,發揮生命的光和熱,才是完美的人生;於是藉著一支生花妙筆,鼓舞人們邁向光明的前途。她曾謙遜地表示:自己不是文學作家,只是社會工作者,希望將自身的遭遇,透過筆端傳遞生命信息,表達對生命的珍惜,進而激勵幸與不幸的人,同聲歡唱生命之歌!

 

        六、杏林子的作品

    杏林子雖僅有小學畢業的學歷,然而她靠著恆心、努力及信仰,不斷閱讀及吸收新知,同時也開拓生活層面,增進生活經驗,鍛鍊出寫作的能力。她的寫作不同一般散文作家,除了無比堅強的毅力和超人的勇氣外,最大的成功來自於她的現身說法,讀她的書,就像一股潺湲不盡的清泉流過心頭,能撫平人們不安的情緒,更能激發人們向上的無限潛力。又因她的作品內容輕鬆幽默,感人而不說教,廣受讀者好評,故於民國七十二年榮獲第八屆國家文藝獎,真可謂實至名歸。

    評論家對於杏林子發自內心的作品都十分激賞,因為她的作品是完完全全屬於陽光的作品,字裡行間充滿了光明的希望,又能砥礪世人突破障礙,面對考驗。她透過感性的筆觸,流露真摯的關懷,彷彿荒漠中的甘泉,讓渴望的人尋著了生命的源頭。而杏林子認為自己的作品,不同於坊間的勵志書籍,因為她能和讀者心靈認同,容易與讀者引起共鳴,加上藝術家特有的性格──敏銳的觀察力、優美細緻的手法,由日常的小事物,發掘天地的道理來,令人深得啟示,而由她娓娓道來,又令人不由得不感動;也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之下,感受到書中所傳遞的精神與力量。

 

★杏林子作品集:

           性質    出版社  出版年    附註

1.        杏林小記          散文      九歌          1979          1968年初版)

2.        另一種愛情      散文      九歌          1982

3.  重入紅塵                 散文             九歌                 1985

4.  行到水窮處             散文             九歌                 1986

5.  感謝玫瑰有刺         散文             九歌                 1989

6.  相思深不深             散文             九歌                 1993

7.  現代寓言                 散文             九歌                 1994

8.  生之歌                 散文             九歌                 1995

9.  生之頌                 散文             九歌                 1995

10. 心靈品管                 散文             九歌                 1997

11. 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             報導文學     健行                 1997

12. 生命之歌  有聲書  圓神   1998

13. 身邊的愛情故事     散文  皇冠   1998

14. 阿丹老爸  散文   皇冠  1998

15. 喜樂年年                 散文             中國主日學協會                 1976

16. 北極第一家             散文             平氏                 1995

17. 寶貝書                 散文             伊甸社福                 1997

18. 生命頌                 散文             星光                 1981

19. 大地注,生命注     攝影集         基督教橄欖                 1984

20. 誰之過                 散文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1985

21. 我們                   散文             星光                 1985

22. 如何與殘障朋友相處                 散文             教育部社教司                 1992

 

        七、感動與讚嘆

1.        作家張曉風:「如果想你知道受苦的人如何撐持著、掙扎著走過來,把流淚流程花橫蝶縱的果園,那麼,請來看今日的杏林子──這位用大半生的歲月去生病,卻『順便』還能成功的奇女子。」

2.        作家吳淡如:「很小很小的時候就讀過杏林子的書,但因當時,並每有什麼人生經驗,只記得字裡行間穿流竹阿生命力,曾經在我的心裡激起一股「啊,人家都可以這麼樂觀活下去,你為什麼要限制自己」的力量。我們這一代讀過杏林子的書的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曾感受到她的生命力。」

3.        終身義工孫越:「我一生握過兩雙最美麗的手,一雙是鵝媽媽趙麗蓮的手,一雙就是杏林子劉俠的手,我們看到她為台灣做了多少事,不只是對殘障的朋友。相同的,《生命之歌》是最美好的有生疏,最近,我和妻子兩個人就是靠著杏林子《生命之歌》的相伴睡得很香。

4.        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史英:「所謂正常人往往更需要照顧,劉俠的書真的能給人力量,看她的書就像獲得新的生命一樣;痛苦可以產生力量,他幫我們受了痛苦,可是他不把力量收在口袋裡,他把這力量給我們,真的謝謝她!」

5.        周聯華牧師:「我曾舉行全台北的青年佈道會,請她見證。她來了,她坐在輪椅上與青年靜心、盡性懇談。有一句話我到今天還記得,她提到有人跟她筆談,要自殺。她的回答是:『我還沒有自殺,輪不到你!』」

6.        靜宜大學校長李家同:「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得意時揮霍青春,浪費生命。一旦碰到困難,只會抱怨連連,甚至輕易地就放棄了。只有杏林子不一樣,她不能上學,反而更深刻感受到學習的可貴:因為病痛纏身,她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貴。

       她是如何辦到的?為什麼她可以用殘障之軀,完成了健康人也做不到的事?我認為勇氣、希望和善良是最大的原因吧!她讓我們相信,人的力量不在於形體,在於精神,我們擁有力量,比我們想像大得太多了。

       生命是永無止境的學習。看到杏林子的成就,讀到她的書,讓我深刻感覺到,只要懷抱希望,這世界沒有絕對的黑暗,只要心存嚮往,就會看到光明。」

 

 

貳、課文參考資料

        一、《生之歌》簡介

    《生之歌》是杏林子的第二本書,於民國六十六年出版的,共計九十八篇的散文集,文字大都是五、六百字的清新小品。作者希望以這本小書,還有愛和祝福送給二十多年來為長年守護女兒的母親,做為六十歲的生日禮物,以報答昊天罔極的母愛,並期許自己永遠奮鬥不懈!

    〈初版序〉提到「生命是一首歌,詠出諸天的奧秘。」,又說「不論人生的曲調是長是短,是憂是喜,或艱澀或流暢,都是一首莊嚴的歌。」可以看出杏林子對這本書的原創情懷,應是書名的由來。寫作背景則是杏林子當年搬至新店花園新城休養時,將眼前所見的景物,盡是造物者神奇的創作,在她敏銳的心、眼觀照下,寫出一篇篇動人的樂章,字裡行間跳躍著對人生讚嘆及對生命熱愛的音符,為世上幸與不幸的人譜了一首首生命之歌。

    從《生之歌》的篇章裡可以體認出,杏林子處於極端病痛之中,仍把人生的信心,透過平實、簡潔、輕靈的筆調,描述身邊四季的一景一物,融合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傳達生命裡的真、善、美,帶給在逆境中掙扎的朋友鼓舞和激勵。而在民國八十四年再版時杏林子表示,面對現今令人徬徨迷失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知道為什麼而活,為誰而活,《生之歌》必定可以幫助他們內省生命的方向,為自己的人生定位。

    《生之歌》是杏林子所有書中最暢銷的一本,其中數篇文章不僅在台灣本土被選入中小學教材,也曾被香港及新加坡政府做為初中中國語文教材,最早期也被美國馬力蘭州、紐澤西州大學華文班列為教學教材;本書並且和《杏林小記》被台北市新聞處評選為優良著作。

 

        二、〈生命  生命〉賞析

    《生之歌》中的〈生命  生命〉是一篇六百多字的雋永小品,作者透過一隻飛蛾、一截小瓜苗、一副聽診器,體悟出「生命的價值,全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以「生命  生命」為題,重複「生命」的用意,乃是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忍不住發出內心的吶喊。

    本文以真情為經,以事理為緯,織出一種特有的情調與情分,帶給讀者最自然的感動。全文描述作者面對受困的飛蛾奮力掙扎,小小生命表現出強烈的求生的慾望,實在令人震驚;而小瓜苗突破艱難,不屈地向上生長的力量,教人喝采!以及經由聽診器傳來的心跳聲,也使人撼動不已!杏林子以清新平易的文字表達出萬物追求生命的勇氣和渴望,由此可見在命題的用心,是最具特色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第一段以寫眼前事物起筆:一隻原本惱人的飛蛾,因死前的掙扎,牽動作者的悲憫情懷,於是憑著「上天有好生之德」為善念,放了一條生路給這隻具有求生意念的小生命、蛋也引發她心中「生命是什麼?」的疑問,開啟下文的思緒。

    承接首段的經驗作者發出冥思:「生命是什麼?」第二段從生活中細微的觀察談起,看見牆角磚縫水泥地上的香瓜子苗,再一次對自己探問: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滋養、呵護,堅硬外殼的小東西,為何依然不屈地向上茁壯長大?才知生命無論大小、貴賤,都會有一股擎天撼地的生命力。

    在生存的困境中戰鬥,爭取生命。──飛蛾如此,瓜苗如此,人更應該如此。第三段由外物的表現轉入了「自己」,藉著聽診器聆聽自己規律的心跳,領悟生命的好壞全在一念之間,只要人勇於活著,就有最大希望、最多的機會,所以每個人必須自己負責生命的價值。

    末二段肯定生命可無限發揮,其價值全操之在己,儘管禍福無常,但期許自己善用生命,奮勇地活下去,語氣堅決,也充分表現作者的積極人生態度。

 

        三、〈永恆的價值〉賞析

    與前文同採敘事兼抒情的筆法,加以疏淡自然的筆調,探討「生命」之主題,充分表露杏林子作品的風格。本篇只是運用不同的方式,述說感人的故事,並以作者創作經驗談,引發「藝術的美,生命的美」之真義。

    第一、二段作者引用與她同病相憐的法國名畫家雷諾瓦的故事;這位快樂、希望的生命鬥士,不因關節炎病痛產生的缺陷,而終止一生熱愛的工作,竟能設計出在變形的手上繼續作畫的妙招,雖然後半生嘗盡了身體的苦痛,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停留在畫架上。雷諾瓦一生坎坷,他的作品卻呈現出明朗愉快的感覺,全然讓人察覺不出他曾走過的苦與痛;而留下的一句名言「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成了杏林子的座右銘,也是提出她認為雷諾瓦最值得世人值得尊敬、推崇的是他對生命及藝術的執著和熱愛的精神。

    第三段道出作者同遭不幸,右臂、頸、背部因長久寫作而無法順心工作,在艱難的困境中,支持她的正是雷諾瓦那句箴言。而作者肯定及讚美由生命散發出來的藝術精神,是那般可貴得令人敬佩,足見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末段「我們生命中還有一些東西還可以留下,只要我們肯,我們總能留下一些什麼。」這一些話呼應了前一則的「從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卻在於我們自己掌握。」作者領悟生命的永恆在於不畏挫折,並須以積極的態度去迎擊苦難,才能不朽留下生命的美,這樣便是永恆的價值。

                 四、比較分析

    在題材上,第一則、第二則都是以「生命」為主題,所不同的是,第一則是選著自然界的生物的啟示為題材;第二則選擇人物故事為啟示作題材,而各有發揮。

    在作法上,第一則、第二則都是以事例的啟示,有感而發。所不同的是,地一則運用日常生活的觀察、體驗,引發出自己對生命的看法。第二則引用藝術家的故事,與自身遭遇相比,悟出的一種感想。

參、資料補充

 

       一、飛蛾 ( Moth )

    蛾與蝶同屬節肢動物昆蟲綱鱗翅目(Lepidoptera),蛾、蝶之不同在於蝶的觸角前端膨大如根棒狀,不飛時翅膀閉收,白天活動。蛾與蝶類似而體肥大,有密毛,口器不及蝶發達,觸角細長如絲且有複雜的刷狀結構,翅面灰白,靜止時兩翅平舉於身體(與蝶類最大的差別處),夜裡飛出,喜接近光亮,幼蟲貪食,使作物葉部損害大。種類甚多,有燈蛾、天蛾、蠶蛾、菜蛾、螟蛾等,其中以與那國的天蠶蛾(Attacus atlas)體型最大,翅膀張開約27公分;課文所指應是燈蛾(Arctiidae)之類,成蟲後胸有發聲器(tymal organ)

1.        飛蛾撲火  語出《梁書》:『如飛蛾之赴火』。形容不知死活,自取其禍之意。意近之詞有:咎由自取、飲鴆止渴、自作孽,不可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自掘墳墓、作法自斃、作繭自縛、自尋死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自闖來。。

2.        蛾眉  蠶蛾的觸角,彎曲而細長,如人之眉毛,故古代比喻為美人。《詩經》〈衛風碩人〉:「齒如匏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        天蛾繭  美國的考門夫人收藏一個天蛾繭,當天蛾繭出繭的那一天,考門夫人正好發現繭裡的蛹蠕動,於是她整個早上耐心地手在旁,看著它努力地奮鬥、掙脫,直到中午,它依然沒有什麼進展,考門夫人,終於耐不住性子了,便拿來一把剪刀,為他剪破堅硬的繭,結果小天蛾,毫不費力破繭而出;但它的身材有點臃腫、翅膀也有點短小,它不僅不能拍翅遨翔,卻只是蠕動一會兒就死了。

                 、聽診器

    醫療用具,俗稱「聽筒」。是一種用以間接聽取或研究身體某部位所發生病變的工具。為一副中空的管或筒,一端有一喇叭口狀物,將其一端放置在聽診的地方,另一端則放入耳中,則可藉由增強的聲音,清晰聽見人體內所發出細微的聲音。聽診內容包括由於血或氣在血管、心、肺、支氣管和腸道中流動引起的聲音或振動。

        、印象派

    十九末到二十世紀初流行於歐洲各國的畫派,印象派(Impressionnisme) 名稱的由來,就是從也是印象派名家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 ) 1874年巴黎革新畫展上的一幅油畫,標題「日出─印象」(Inpression:Sunsrise 1872 藏巴黎)中的「印象」一詞而來;而這幅作品,自此便成為類似繪畫史上里程碑的代表作。

    印象派的另一種說法是:1874年,莫內和畢莎羅等人舉行聯合展時,「印象派」這個名詞尚未出現,直至展覽第十天,在一份叫做「歇理瓦理」的報紙上,刊登了魯伊•魯洛瓦所寫的專欄評論,當時的標題即是「印象派的展覽會」。

    魯洛瓦的評論,是藉著一位頗有名氣的風景畫畫家,再會常參觀畫作時,以對話方式所寫出來的。例如,在畢莎羅的作品前,因不明白作品不同以往的畫風,誤以為眼鏡不清,還摘下用力擦拭一番,直到有人告訴他畫的是「耕地」。不料他竟叫了起來:「這是耕地嗎?一點也不像啊!這只是把顏料從調色盤裡,挖到骯髒的畫布上而已!」

    這位不明就理,自以為是的風景畫家,一路說出嚴苛的批評,最後在出口處,他盯著守衛的臉孔仔細打量,說:「啊!這幅『肖像畫』的眼睛,嘴巴、鼻子都清清楚楚的,這可不是『印象派』罷!」如此令人為之氣結的話,全被記錄下來,但是拜其所賜,「印象派」這個名稱卻被定下來了。因此這篇原本來者不善的評論,竟成了歷史性的文章了。

    在內容表現上,注重自然、人、生活的感覺和印象;在技巧表現上則吸取了當時科學的光學理論,認為色彩是在光的照射下而產生的,並非一成不變。例如:過去一般認為草是綠色的,但是如果眺望遠方的原野,草卻不是綠色的,而是青色的;又如在晚霞夕照下看草,就成為紅色或灰色。所以印象派最擅長掌握光的變化而產生戶外色彩瞬間的景象。

 

        、雷諾瓦

    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ior 1841-1919 ) ,法國印象派畫家,生於里摩日市(Limoges)。出身裁縫家庭,七位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十三歲當瓷畫學徒,二十一歲入藝術學院習畫,結識了一些年輕畫家,共同創造一種新的風格,他們經常到戶外寫生,但是他們並不是把所見的景物精確的複製下來,他們要創造一個「印象」,好像畫中的景物一瞬間即將消逝。三十三歲(一八七四年)參加第一屆印象派畫展。

    雷諾瓦對繪畫的看法獨樹一格。他曾對一位朋友說:「畫是用來裝飾牆壁的,因此色調應該盡量豐富多彩。對我來說已無畫作必須可愛、歡樂並且美麗。生活中的醜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我們不該再雪上加霜。我喜歡那種能讓我漫步其中去撫摸小貓的動作。」

    一八八九年,當雷諾瓦四十八歲時,不幸罹患風濕關節炎,使他的肉體在晚年遭到極大的折磨。他的手、腳、膝蓋都動過手術,很多年都必須藉助柺杖行走;一九一0年終於不得不坐在輪椅上,一九一二年更是完全癱瘓,無法再站起來。

    縱然身上處處是破碎的關節,垂垂老矣的雷諾瓦仍然幽默、樂觀,更重要的是他依舊不失創作的熱情,一生相信「如果不能使我快樂,就不能使我動筆。」他認為自己是幸運的老人,因為還可以坐在輪椅上畫畫。他有一套專屬的大畫架,裝置在滾筒上,可以自由拉上拉下,以方便他工作;筆則用一根木棒綁在已經支離破碎的手上,雷諾瓦戲稱它是「可以穿上的大拇指」。由於手一旦被固定住,中途就不太可能換筆,所以他從頭到尾只用一枝筆,浸在松節油裡清洗,大大簡化了調色盤的顏色,作品的筆觸看似笨拙,卻絲毫不減其力量的傳達,以及充滿年輕的活力。由於他無法親自動手做雕塑,就以遙控的方式,雇用兩名工匠,經由雷諾瓦手上的長竹竿指揮,還是能完成巨大出色的藝術作品。然而孜孜於藝術上的勤奮終不敵死神的召喚,就在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三日,雷諾瓦因感染兩週的肺炎而病逝,享年七十八歲。彌留之際,他仍喃喃自語:「我才剛開始有成功的希望。」

    雷諾瓦留給世間數量眾多的風景畫和肖像畫,這位與莫內同屬印象派的巨匠奧古斯都•雷諾瓦,曾有人對他的作品如是評論:「其繪畫作品有如小鳥般婉轉清鳴般,令人喜悅舒爽。」綜觀雷諾瓦的繪畫生涯,不難看出他永遠關注於人間的形象:玫瑰雙頰的少女,表情天真爛漫的孩童,珍珠色輝映而官能十足的裸女,都是雷諾瓦展現鮮活生命力的特色;尤其〈浴女圖〉(Grandes Baigneuses 一九一八年)是他繪畫的最高藝術成就,也是他生命最美麗的句點。

 

       四、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Pheumatoid arthritis ) 的病因是由於身體內的免疫細胞─T細胞,不正常的攻擊自體關節內的結締組織或是滑膜組織,所引起的一種原因不明的自體免疫疾病,症狀一旦發作時,常會引起四肢關節處紅腫疼痛,如組織長期遭受到自體免疫細胞的不正常破壞,更易引起肌肉萎縮或關節變形,造成日常生活上許多的不便與困擾。

    在目前的治療上,除了靠藥物(如類固醇、非類固醇或是免疫藥劑……等),控制疼痛、發炎外,一旦嚴重關節變形,也只能靠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改善生活上的不便。但在藥物治療過程中,由於藥物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如胃潰瘍、胃腸障礙……等,所以在飲食上必須採取比較溫和的方式。

    台灣有將近上萬人遭受類風濕關節炎的折磨,患者也組織「類風濕關節炎協會」,並相互關懷、打氣。

    一般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得病的關節往往左右對稱同時發作,劉俠的症狀卻很「另類」:是屬於左右交叉型,例如左肩疼、右肘痛、左手不能動,因發病的部位不一致,所以她自名為「花式」。雖然身上百分之九十五的關節都已經損壞僵硬,使的她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彎,頭不能轉五度以上,生活上不能自理的事,必須仰賴母親長久的協助,而寫作工作因手已嚴重變形得無法握筆,目前則經口述由專屬秘書記錄。縱然日子過得如此辛苦,但是劉俠依然以樂觀的人生態度,去迎接每一個燦爛的晨光,且以無比的勇氣,面對病魔的挑戰。

 

        肆、形音義辨析

一、「真意」與「真義」之辨析

一)真意

1.        真實的情感意志。如:「真情真意」相對於「虛情假意」。

2.        和諧自然的意趣。真,有「萬物一任自然,適性自足」反璞歸真,自然本性的意思。如陶潛〈飲酒之五〉:「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二)真義:真正真實的意義。真有不造虛假虛偽的意思。

(三)辨析:「真意」此一詞,乃引自【題解】。因作者強調「痛苦會過去,            美會留下」,說明真實的生命意義而言,故建議「真意」宜改做「真義」。

二、「慾」與「欲」之辨析

(一)慾:因內心愛好而渴望滿足的意念。通「欲」。

(二)欲

1.        情欲:《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六欲」。

2.        希望:@「欲蓋彌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孟子選>)。

3.        將要:@「山雨欲來風滿樓」。

(三)辨析:「慾」、「欲」二字在古書常通用,而今有別;「慾」僅限用於名詞;「欲」則動詞、名詞皆可用。例:「欲」用在「嗜欲」、「貪欲」、「情欲」、「欲深谿壑」等詞裡,下加「心」是可以的,而「欲速則不達」、「己所不欲」、「欲哭無淚」、「欲罷不能」等詞便不宜;故課文第一則第一段的「慾望」也可以寫成「欲望」。

三、「縫」之讀音辨析

(一)ㄈㄥˊ

1.        以針線連綴。@縫紉、縫衣。

2.        補合。@縫補、縫合、彌縫。

(二)ㄈㄥˋ

1.        縫合後的痕跡。@這道縫兒不直、衣縫。

2.        間隙。@裂縫、門縫。

(三)辨析:課文第一則第二段「牆角的磚縫中」之「縫」,應讀為ㄈㄥˋ。

 

四、「地」、「的」、「底」之用法辨析

一)地

1.        ㄉ一ˋ(1)用作副詞語尾。@驀地、忽地(忽然)、特地。

          2)用作動詞語尾,猶「著」。@坐地、立地。

2.  ㄉㄜ˙:用作白話副詞語尾。@好好地走、十分地高興。

(二)的:ㄉㄜ˙

1.        形容詞語尾。@燦爛的、腐敗的。

2.        連接代名詞,代替所指的人或物,用在句末。@打籃球的、吃的、穿的。

3.        副詞語尾,也作「地」。@迅速的改正。

4.        表所屬的所有格(介詞)。@他的書。

5.        表決定的語助詞,有時跟「是」字相應。@你我是要好的、我是非得到不可的。

6.        同「得」,引副詞的特別介詞。@說的棒極了。

(三)底:ㄉ一ˇ,同「的」;用在名詞或代名詞之後,表示所有的意思。@我底心。

(四)辨析:

1.        「地」、「的」、「底」這三個字都是語助詞,同音假借,互相通用,一向無文法的規定。

2.        「地」、「底」二字也是讀「的」音,輕聲。在名詞、專有名詞或代名詞的「介詞」後面,用以表「所有格」;如「女人底手絹兒」,「女人」是名詞,「手絹兒」是女人所有的;這「底」字是領攝介詞。

3.        在副詞之後,如「輕快地唱歌」,「輕快」是副詞,所以用「地」。

4.        形容後面用「的」,如「壯麗的河山」。

5.        「地」、「的」、「底」用法如分辨不清,就一律用「的」來代替,也是可以的。

6.        課文第二則第三段「努力地創作」,是副詞「努力」,加「地」在加上動詞「創作」,是一範例。

 

五、「著」之讀音辨析

(一)ㄓㄨˋ

1.        文章作品的通稱。@名著。

2.        寫作。@著述。

3.        明顯。@顯著。

(二)ㄓㄨㄛˊ

1.        事情有結果。@著落。

2.        穿。@穿著。

3.        下棋。@著棋。

4.        接觸;附在上面;連在一起。@黏著、不著邊際。

5.        實在。@著實。

6.        原住民。@土著。

7.        做;用;動;把力量放在某一點。@著力。                   

8.        差遣。@著人前去。

9.        讓、使、必須。@著無庸議。

10.    其他:著花、著手回春。

(三)ㄓㄠˊ

1.        燃燒。@著火。

2.        恰中。@猜著了。

3.        注重的地方。@著眼。

4.        表示效果。@睡著了。

(四)ㄓㄠ

1.        計策、辦法。@高著。

2.        感受。@著涼。

3.        發生。@著急。

(五)ㄓㄜ˙

1.        在動詞後及表示動作正繼續著。@走著。

2.        表示目前靜止情況下的助詞。@貼著、放著。

3.        在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和「呢」字連用。@可聰明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囑咐語氣的助詞。@要記著。

(六)辨析

1.        形(1)「著」字,在國字標準字體裡,中腰不加一點,所以查字典時,只有「者」八畫。

     2)「著」是個本字,除了「ㄓㄨˋ」的讀音外,其餘都可以寫成「目部」的「   」字。

2.  音:本課第二則第三段中「執著」,意指固著於某事物而不脫離,故讀音「ㄓㄨㄛˊ」。

 

六、「糟蹋」之辨析

(一)糟:音ㄗㄠ,本義為製酒剩下的渣滓,引申為有不珍惜而故意棄毀 之意。

1.浪費、不愛惜之意。@糟蹋糧食。

2.侮辱、譏笑。@一張嘴皮子只會糟蹋人家。

(二)蹧:音ㄗㄠ,意為浪費財物或侮辱他人。@蹧蹋。

(三)遭:音ㄗㄠ。

1.        逢、遇。@遭殃。

2.        量詞。@第一遭。

3.        周匝。@繞幾遭。「當我們關心到周遭的人」(<讓關心萌芽>)

4.        受。@慘遭失敗。

(四)蹋:音ㄊㄚˋ。

1.        踢。@蹋球。

2.        同「踏」。@踐蹋。

3.        不愛惜。@遭蹋。

(五)塌:音ㄊㄚ。有倒下之意。@坍塌。

六)搨

1.        音:ㄊㄚˋ。輕打,用紙墨摹印碑帖。@搨本。

2.        音:ㄊㄚ。汗濕透衣服。@搨濕。

(七)榻:音ㄊㄚˋ。竹木做成狹長的床。@竹榻。

(八)辨析:本課第一則第三段中「蹧蹋」,意為浪費生命,故可用之詞尚有「糟蹋」、「遭蹋」等,但以「蹧蹋」為最常用詞。

 

七、「鼓動」、「躍動」、「感動」、「撼動」之辨析

(一)鼓動:1.發動、振動。

             2.搧動。

(二)躍動1.跳。

             2.心動的樣子

(三)感動:因受外物的刺激,而有所激盪。

(四)撼動:1.搖動。

             2.慫恿

             3.搖動、衝撞。

(五)辨析:

1.        山中非常靜,靜得可以諦聽自己心房和脈搏的(躍動)。──脈搏是跳動的,所以用「躍動」。

2.        老師在台上的一席話,使同學受到極大的(感動)。──接受話的刺激,故用「感動」。

3.        交響樂章演奏完畢,我仍感到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心中(撼動)。──因動搖的力量甚大,乃用「撼動」。

4.        小飛蛾(鼓動)牠的翅膀,奮力掙脫出纏身的蛛網,迎向光明。──展翅飛翔,一定要振動翅膀,所以選用「鼓動」。

 

伍、文法修辭

    本課運用了對偶、感嘆、類疊、設問、映襯、擬人(轉化)、譬喻、示現、排比、層遞、引用等匠心所營造而成,茲分述於後:

(一)對偶:對偶是修辭格之王,因為兩兩相對情況下,可以讓文字更美化。如:「飛來旋去」、「擎天撼地」。

(二)感嘆:感嘆和設問都是修辭格中特重語氣之雙冠王。經由感嘆,文章才有了抑揚頓挫。如:「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三)類疊:類疊的句子,彷彿是合唱團的二重唱或三重唱,有時強調文意的重心。如:「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土地上。」、「絕不辜負生命,絕不讓它自我手中白白流失。」

(四)設問:設問的使用,往往留下思考的空間給讀者,像是頗具神秘感的俠客。如:「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

(五)映襯:在相互對比的情況下,才能顯示出與眾不同,像是一個愛標新立異的少年郎。如:「我可以好好利用它,或是白白蹧蹋它,我可以使它過一個更有意義的人生,或是任他荒廢虛度,庸碌一生。」

(六)擬人:當所有的感覺都擬人化時,便賦予文字新的生命。如:「頸部和背部的關節也往往因為低頭太久,不時向我提出嚴重抗議。」

(七)譬喻:譬喻格是修辭格之后,因為它的出現使原本呆板的文意,變得多采多姿。如:「眼波如水」。

(八)示現:會使用示現修辭格的人,便是文章的導演,因為「示現」是將鏡頭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如:「彷彿隨時都可以從畫中走出來。」

(九)排比:排比像一列火車般,將相似的文句從車庫陸續駛出。如:「痛苦也會過去,眼淚也會過去。」

(十)層遞:層遞像一位畫家,把色彩一層層鋪在作品上,使作品具有層次感。如:「他留下的豈是藝術的美,更留下生命的美。」

(十一)引用:引用乃源於心理學的「訴諸權威」之理論,使人不得不心服。如:「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

 

陸、資料補充

 

        一、在殘缺中創造生命的人

(一)失聰的一代樂聖貝多芬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德國)為世界所公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作品集古典音樂之大成。他相信音樂具有可以不藉助語言、文字而傳達人生哲學的力量。一八00年以前已患耳疾,至一八一九年聽覺完全喪失。曾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日後他果真戰勝殘疾,為世界留下動人的樂章,如:快樂頌、田園交響曲等不朽的作品。 

★類例:以主演「悲憐上帝的女兒」獲得奧斯卡影后的瑪俐麥特琳,出生十八個月因發燒,不幸導致耳聾。八歲時進入了芝加哥一家失聰兒童劇團,正式接觸戲劇,力求上進的她也克服生理缺憾,一路讀至大學,並投身於劇場演出,而由此揚名。

 

    (二)失明的桂冠詩人彌爾頓

    彌爾頓( John Milton,1608-1674)英國人,以長篇敘事詩〈失樂園〉聞名於世,他所塑造的撒旦形象為世界文學最高成就之一。西元一六五二年因用眼過度而雙目失明。他廣受讀者擁戴,被推崇為僅次於莎士比亞的偉大詩人。

★類例:

1.靈魂歌手史提夫汪達(Stevie Wonder ),美國人,天生失明但生命力卻極為旺盛,能在困阨的環境下發揮音樂長才,成為眾所皆知的國際級歌星。

2.「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據說《國語》、《左傳》是我國春秋時代左丘明失去雙目後,才寫出的傳世不朽史書。

 

(三)又聾又啞的演說家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1880-1968)美國聾盲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出生後十九個月,因病而喪失了聽覺、視覺和說話的本能,幸蒙家庭教師蘇利文指導,突破萬難,才開始接觸語文的世界,接受了完整的教育,於一九0四年獲得學士學位。

    當她想到世界上千千萬萬跟她一樣不幸的人有待幫助,因此決心將畢生精力奉獻在這方面;經由她不辭辛勞,旅行世界各地演說、呼籲,各國開始正視此一問題,紛紛設立為殘障者謀福利的各種機構;海倫凱勒的功勞不可謂不大。

    而她奮鬥不屈的歷程,經由她自己的傳記,以及由傳記改編的電影,使得全球人士都受到她的影響,是現代奮鬥成功的知名女性。

 

(四)汪洋中的一條破船

    鄭豐喜(1944-1975),台灣雲林縣口湖鄉人,患有先天下肢畸形,右腳自膝蓋以下,前後彎曲,左腳自膝蓋以下萎縮,足板翹上,所以兩腳長短不一,不能正常走路,只能爬行。

    由於出生在十分貧困的農家,必須靠爬行自立更生,因此他曾隨江湖老人流浪與猴雜耍;也曾過著如魯濱遜般的拾荒生活,把提籃掛在脖子上,撿拾農作或野生食物來充飢。為了生存,為了克服殘疾,他從未向人討捨、求憐,反而激發他更願意向命運之神挑戰,終於等到十歲了,才又克服萬難,進入小學就讀。在埋首苦讀下,發揮他超人的堅忍和對生命的信心,他毅然決然地完成了大學學業,也得到一份真摯的愛情。

    《汪洋中的一條船》是鄭豐喜成長過程的血淚奮鬥史,敘述他不畏艱難,接受坎坷生命的洗禮,並以樂觀進取的意志力,航向人生的終點。哲人雖已萎,然而典型在夙昔,是值得展讀風簷下,讓古道照後人顏色的一本勵志經典名著,也是值得推薦的鄉土教材。

 

(五)悲劇英雄太史公

    司馬遷,西漢時人(145-86B.C.)四十八歲時,因替李陵辯白而觸怒了漢武帝,遭受到最殘忍、最羞辱的宮刑。在暗無天日的囹圄裡,化悲憤為力量,完成中國歷史名著,及傳記文學的典範──《史記》,其筆下的悲劇人物,往往也是他自己悲劇性格的寫照,如〈項羽本紀〉、〈刺客列傳〉、〈游俠列傳〉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類例:

1.        兵法始祖孫臏是戰國時齊人,和衛國人龐涓同師事鬼谷子,龐涓自以為不如孫臏,暗中召孫臏至衛國,以法設計陷害,砍去他的雙腳,也黥了他的臉,不讓他出現於世上,幸好得齊國使者救助,也受到齊威王的重用,任命為軍師。後來齊衛交戰,孫臏設計在馬陵困住龐涓,龐涓自嘆不如,終於飲恨自盡。

2.        出生時便沒有雙臂,右腳又畸形的楊恩典,小時候在高雄縣岡山菜市場被人發現,日後受到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的鼓舞,克服障礙,矢志學畫,現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口足畫家。

3.        《太陽天使》作者黃乃輝,台北深坑人,1964年出生即罹患腦性麻痹,十歲以前仍在地上爬,日後雖能站起來,但口歪眼斜,兩手搖晃,雙腳扭曲,從十三歲入小學起,便開始刻苦自立,直至完成高中學業。現任花藝訓練創業協會名譽理事長、中華民國殘障協會理事長、希望基金會榮譽董事,並且是台灣區殘障運動會、腦性麻痹協會以及國際奧林匹克特殊運動會的發起人,也是慈濟的終身義工。另著有《愛的迴響》《心向太陽》等書。

4.        《我還有一隻腳》的小詩人周大觀,九歲便患了「軟組織肉瘤橫紋肌炎」,在多次開刀手術、化學治療及截肢後,小小年紀的他,仍樂觀地在病榻上創作出四十二首童詩,這些令人讀來椎心的童言童語,都是他迎戰病魔的有力武器,而這發光照耀夜空的小小螢火蟲,雖度過短暫的人生,卻留下動人心弦的詩篇。

5.        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羅斯福(Franin D.Roosvelt 1882-1945)自一九二一年患脊髓灰質炎症,仍不放棄他對國家和政治的熱愛,不但競選出任紐約州長,一九三三年更當選美國總統,任內全力改革新政,制止戰爭、推動和平,是美國史上唯一連任三屆的總統,人稱「輪椅上的總統」。

 

       二、名人勵志格言

(一)杏林子:

1.        對一個成功的人來說,缺陷是一項得勝的榮譽;對那些躲在缺陷後面自怨自艾的人,缺陷永遠是一個不幸的標誌。幸與不幸全在你自己掌握。《生之歌•缺陷的兩面》

2.        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有時候,平坦康莊大路,固然安全舒適,但曲折的小徑卻能開闢我們心境,帶給我們一些意想不到的情趣,即使一些小小的驚險,也都化為甜蜜的回憶。《生之頌•大路小徑》

3.        我們可以貧窮,但不貧乏;可以平凡,絕不庸碌。要生而坦然,死而無憾。《杏林小記•救護車上》

4.        山說:「我看得比你更高!」水說:「我走得比你更遠!」於是,山恆常孤立,水終日奔波。《現代寓言•山跟水的比賽》

越是聰明的人,可能感情也越敏銳,痛苦也越深;但在另一方面,智慧也同樣可以幫助我們學習許多人生功課,提昇自己,超越苦難。《另一種愛情•你不是穿山甲人》

(二)其他:

5.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6.        孔子:「三軍可奪率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7.        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8.        孟子:「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篇上》

9.        荀子:「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篇》

10.    老子:「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三十三章》

11.    蘇軾:「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晁錯論〉

12.    鄭豐喜:「惡運!來吧!來吧!你再來吧!我永不倒下,我要克服你,我要戰勝你!」《汪洋中的一條船•掙扎》

13.    黃乃輝:「上帝為我關了一扇門,祂也會為我打開另一扇門,問題是──我必須努力把那扇門找出來。」《太陽天使》

14.    周大觀:「化學治療是大刺客,/刺向我身體的每一個角落,/爸爸是鼓勵先生,/陪我迎向作戰。/放射治療是小魔鬼,/攻擊我身體的每一個要害,/媽媽是安慰小姐,/伴我度過難關。《我還有一隻腳•治療》

15.    貝多芬:「所謂人生,無疑一切都為了崇高的理念而犧牲,為了建設藝術的神殿而獻身!如果這個世界有所謂偶然的話,即使得仰賴這種偶然而生存,我也得生存下去!」

16.    雷諾瓦:「四天前我滿五十歲了,追求表現光線對我而言,似乎太老了一點。不過,我必須做我該做的事情。」

17.    海倫凱勒:「請將你的燈提高一點,好照亮不幸的人!」

18.    美國詩人朗法羅:「人生是一奮鬥的戰場/到處充滿血滴與火光/不要成為甘受宰割的牛羊/在戰鬥中,要精神煥發,要步伐昂揚!」

19.    美國總統林肯:「生命有如文章,在乎內容,不在乎長短。」

20.    美國前副總統韓福瑞在飽受癌症折磨十餘年後,說了一句感言:「世界上最偉大的醫療方法就是友誼和愛。」

21.    法國大穩豪羅曼羅蘭:「人生不出售來回票,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

22.    法國英雄拿破崙:「人士是苦難中滋長起來的,唯有樂觀奮鬥,才能不斷茁長:反之則易埋沒,默默終生。」

    (三)勵志名著推薦:

1.        杏林子作品系列   

2.        汪洋中的一條船      鄭豐喜著               鄭豐喜基金會出版

3.        太陽天使            黃乃輝著               文經社出版 

4.        我還有一隻腳        周大觀著               遠流出版

5.        名人偉人傳記全集    梁實秋編著             名人出版

6.        潛水鐘與蝴蝶        鮑比著                 大塊文化出版

7.        與真情相遇                伊甸社福、聯合報系編      雅歌出版

 

柒、思考與練習

一、請指導學生蒐集古今中外人士之奮鬥事蹟及勵志名句。

二、教學活動設計:

(一)上台報告:可採分組討論方式,表達對奮鬥人士的崇敬與效法。

(二)腦力激盪:1.假如我是殘障者

                 2.如果我將不久於人世

(三)戲劇表演:1.可一班分成數組或任教的兩班,互相飆戲,精彩可期!

                 2.劇目:以勵志性為主(可配合閱讀書籍而定)。

                 3.指導學生寫作劇本、劇場工作之分配。

(四)命題作文:1.影響我最深的一個人或一句話

                 2.善待人生的青春期

                 3.讓生命更豐美(86年北聯)

(五)閱讀心得報告:1.介紹杏林子之書目,或至圖書館推薦其他勵志書

                       籍、刊物。

                     2指導學生撰寫「報告」之格式,及版面製作、封面

                       之設計。

三、教具示範

(一)圖片展示:1.杏林子、雷諾瓦等肖像。

                 2.印象畫派之畫作:可請美術老師指導學生欣賞。

(二)聽診器:讓學生聽聽心跳的聲音,隨機教導他們認識生命、珍愛生命。

 

四、愛心更要有智慧──如何協助扶持行動不便的殘友

    日常生活中常碰到一些殘障朋友,在很多方面我們想幫助他們,但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其實幫助殘友並不難,在此提供一些簡單實用的方法作為參考。

(一)輪椅族

1.        上斜坡:上斜坡時可住他一臂之力,使其較不費力地推上斜坡。

2.        下斜坡:下斜坡時幫他控制方向慢慢滑下去,輪椅上的人一定要扶好輪椅,以防翻覆。(若輪椅上的殘友腰部或手部無力,協助者最好將輪椅倒著推下斜坡,此方法可使重殘者坐得較穩)。

3.        過門檻(或高出地面的障礙物):以一腳向下踩輪椅後輪旁凸出之椅桿,同時並用雙手將輪椅把手向後壓使前輪可抬高離地,之後前輪通過門檻,在把後輪抬起通過障礙。

4.        進出大門:特別是有一些門比較重,請幫忙開門。

5.        過馬路:協助他們通過,注意交通安全。

6.        從人行道上下馬路:先把前輪抬高,保持平衡,讓後輪平穩的滑下去。

7.        上車時:

1)協助開啟車門。

2)詢問需要哪種協助。

3)給予扶持以便站起。(有些重殘者,完全無法站起,需靠人以抱或背的方式協助)

4)給予扶持以便坐入車內。

8.        下車時:

1)盡量靠近目的地。

2)注意下車地點的路面、路況。

3)必要時扶助他們上下斜坡、人行道或樓梯。

4)輪椅就位時,特別注意先把輪椅煞車固定住。

5)協助拿柺杖及隨身物品。

注意事項:1.預防跌倒、碰撞。

          2.動作要穩、要慢。

正確收輪椅的方法如下:

1.        合起輪椅腳踏板。

2.        收起椅墊。

3.        向上拉提座椅,收起輪椅。

4.        搬輪椅入車廂時,請注意自己的姿勢,以免扭傷背部。

(二)柺杖族

1.        上下樓梯:協助者讓殘友站在扶手的一邊,先詢問是否需要協助拿柺杖,若需業時,可一手幫他一支柺杖,另一手扶殘友的腰,而殘友不拿柺杖的手,可扶在協助者的肩膀,然後同步上下。

2.        上下公車:和上下樓梯相同。但殘友除了手扶協助者的肩膀外,另一手伸高抓住門邊的柱子向上拉,二人同步上車。

3.        過馬路:殘友因行走緩慢,無法及時通過,協助者請幫忙指揮交通,以便殘友安全順利通過。

4.        跌倒時:先問他有沒有受傷,再問他需要何種協助(因殘友所需之協助,有時因人或因殘障情況不同而異)。通常對行動較方便的殘友只要拉他一把就好了,對行動能力較差者,協助者可從後面以雙手經腋下把他抱起,在拾起柺杖,給他支撐。

(轉載自《用愛化解礙》「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出版)

 

五、完全防治「自我傷害」手冊

    「生命是值得珍惜的,尤其是年輕的生命。」

    身為人師的您,知道孩子們的認知世界裡,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嗎?讓我們共為在黑暗中的孩子,做一個最好的導航者。

(一)什麼是「自我傷害」的企圖或行為

    一個人有意地想對自己的身體做出傷害的行為時,我們便可以說他有「自我傷害的企圖」;而當這個企圖以行為表現出來時(例如割腕、跳樓、喝鹽酸、吃大量安眠藥等),就是「自我傷害行為」。

(二)發現「自我傷害」的線索

1.        言語上的線索:表現想死的念頭,可能直接以話語表示,也可能在日記、寫信、寫作文之中表現出來。如:「每有忍關心我的生死」、「如果沒有我的話,事情也許會更好些。」

2.        行為上的線索

1)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如由活潑變為退縮。

2)出現與上課有關的學習與行為問題,如成績大幅滑落。

3)放棄個人擁有的財產:如立下遺囑、將心愛的東西送給別人。

4)酒精或藥物濫用的情況突然增加。

3.        環境上的線索

1)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如親人死亡、與密友吵架、分手。

2)家庭發生大變動:如財務困難、搬家。

3)表現對環境的不良因應,並因而失去心,如怕上學,且一再表示自己無法去學校。

4.        併發性上的線索:此類表現常是以上三項的延伸,包括

1)從社交團體中退縮下來。

2)出現憂鬱的徵兆。

3)出現不滿的情緒。

4)睡眠、飲食規律變得紊亂,失眠,顯得疲憊,身體常有不適、生病。

(三)如何防治「自我傷害」

1.        早期的幫助:教育孩子了解正確的「生命價值」。

2.        傾聽:最好站在他的立場上,去感受他所感受的,讓他體會到有人能夠「真實地瞭解他、關心他」。

3.        支持他,表達對他的關心:可以告訴他「我不敢說我是否真的能感受你的內心有多痛苦,但我很願意、也很希望能夠和你一起來面對擬的問題。」

4.        若發現孩子有嚴重的自我傷害性想法或感覺時,要保持高度敏感。

5.        寧可杞人憂天,立即採取行動,尋求協助。

6.        建立「防治網路」:家長─老師─輔導室─生命線─醫療機構等。

四、生命標語

1.        肯定你自己,肯定你的與人不同之處,你的感覺,你的命運。

2.        星星不因螢火蟲而卻於出現。

3.        抗拒逆境的最佳武器是勇氣、獨立思考,以及耐性。

4.        讓我在生命之戰場不期望同盟,但求我的心征服一切。

5.        太陽只在向著它走的人面前出現。

6.        昨天是今天的夢,明天是今天的理想。

7.        一個人生活的目標應該放在極致地自我表現。

8.        一個人唯有走自己的路才會找到快樂。

9.        一切困難,都從缺乏勇氣而來。

10.    愛即是快樂,懂得愛的人才懂得快樂。

11.    唯一不犯錯的人,就是那些從來不做任何事的人。

12.    我們所擁有的快樂都是看不見的。

13.    只要有生命,就有希望。

14.    人之立志,永遠不會有過遲的時候。

15.    我的存在是一個永恆的奇異,那就是生命。

16.    不要在乎今天的我是何種人,要在乎的是將來的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17.    一個人,你可以擁有多采多姿與光鮮亮麗的一生,也可以做最佳的選擇,決定自己的命運。

(以上資料選錄自教育部編印《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處理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