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中秋夜 張岱

〈虎丘中秋夜〉      張岱      林嫻憶

壹、〈虎丘中秋夜〉在聲音描寫有何層次變化,試分析之。

答:本文為了凸出觀月聆樂之興,作者不惜筆墨,做層層鋪墊。文中先以眾人鱗集,登高望月,鼓吹十百處為聲音之背景,繼而以「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天翻地,雷轟鼎沸,呼叫不聞」,形容極其喧鬧有餘;然後以「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皆『錦帆開澄湖萬』同場大曲;蹭踏和鑼,絲竹內聲,不辨拍煞」,敘寫其熱鬧之餘,暫以絲竹之合奏樂聲取而代之;接著以「席席徵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絃迭奏,聽者方辨句字,藻鑑隨之」,描寫在人聲雜沓之後,能辨其樂音;「二鼓人靜,悉屏管絃,洞蕭一縷,哀澀清綿,與內相引,尚存三四,迭為更之」,描述夜深人闃之時,盡棄繁管急絃,改以其聲嗚嗚然,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不絕如縷之蕭聲為主奏;最後在三鼓月孤氣肅人靜之時,以「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蕭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席抑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鍼芥,心血無枯:不反擊節,唯有點頭」,此處已無樂器伴奏,而純以人聲低吟淺唱,刻畫其技巧之妙,令人動其心扉,此乃音樂之最上乘之境,是何等空靈暢快!

 

貳、人皆有欲,如何能不役於物,超然於物外,得到人生之樂?

答:對於「欲望」,佛家講的是「無欲」,所以要修行者做到酒色財氣「六根清靜」;儒家則講求「寡欲」,所以能做到「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而我以為道家不講「慾望」,最能超然物外。因為「不以物傷性」,便能達到心中坦然,無所不快!能如此,則對世俗之一切事物,不再有憂喜、得失、禍福、成敗、榮辱之心,而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所罣礙的超然境地。

 

參、「役物」與「役於物」有何不同?舉例之。

答:1.所謂「役物」,乃指人能役使外物,而做外物的主人。「役於物」則是人

     為外物所役使,自己則成了外物的奴隸。

    2.今日民生富裕,人卻惟重於物質生活,所用之器物常講求名牌。彷彿沒有名牌,不能凸顯自己的品味與身價。故常見人汲汲於金錢之追逐,為的是滿足一身的名牌。此謂之「役於物」也。而「役物」的生活美學家,卻能安步代車,以心靈之充實,來富裕自己的精神生活,因能遊於物之外,故無往而不樂也。